2016-09-24 土水污染防治平台推新書 整治重要參考
 

(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24日電)由國內污染防治業界推動成立的技術合作平台,今天舉行國內第一本「土壤地下水污染場址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挑戰與機會」新書發表,此書未來將成為國內污染整治時重要參考。

由國內土壤和水污染防治業界協助推動成立的「台灣土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平台」,耗時3年與數十位專家,出版國內第一本土水污染防治的風險評估與管理領域的專書,由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馬鴻文與吳先琪擔任議題研究和專書編寫。

全書共分9章、347頁,包括導論、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中風險評估之應用、風險評估的基本概念、界定風險評估系統範疇的挑戰、效應評估的挑戰、污染物傳輸與宿命、暴露情境與暴露途徑、風險管理的挑戰、污染場址風險評估案例。

美國杜邦公司總部環境整治部的杜邦院士錢致慶表示,他早在民國101年初開始與台灣化學工業責任協會及台塑公司等國內業界聯繫,並於102年1月19日正式成立「台灣土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平台」,目的在於引進國際上污染整治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整治工作上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加以推廣,風險評估技術與應用正是推廣的重點之一。

錢致慶指出,合作平台初步確定了8個在台灣土水污染治工作最關切的問題,包括「健康風險評估制度」、「褐地開發與再利用」、「污染埸址相關審查機制與規範」、「圍堵工法技術應用」、「DNAPL與TPH場址之整治限制(時間、技術、風險及成本)」、「新興污染物管制標準及整治技術考慮」、「污染物管制標準修正」、「污染管制區(場址)更新計畫與相關法規(含環評計畫)修正」。

歷經3年努力,合作平台才正式推出第一本台灣土水污染防治場址的風險評估與管理專書。錢致慶希望能提供給學者專家、政府及業界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時,多參考風險評估與管理等技術,讓整治工作更事半功倍。

他強調,台灣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自民國89年公告實施迄今,已經列管約2800個污染場址,整治或改善中的也還有1000餘個。

但許多整治場址有急迫危害性,或受到地質複雜性及技術的限制,或是整治費用極為龐大,難以將污染物完全清除,勢必需要用風險管理的方法,找出受到影響的人群,適當地隔絕接觸污染物的途徑,以最有效益的方式,降低民眾風險。

風險評估的技術發展及應用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的工作上正方興未艾,近年來在環保工程界也累積了一些經驗,但是也有很多方面還需要加強與學習。

為響應「台灣土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平台」推廣及教育的目的,台大環工所為合作平台第一本著作舉辦新書發表會,上下午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專題簡報及研討。

資料來源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09240106-1.aspx

  返回
 
 
科學園區相關法規 香山工業區 歷年監測數據場置性監測井 工作內容